阳宅风水—风水文化杂谈
什么是阳宅呢?
简单说,阳宅就是活人住的房子,另外相对的还有阴宅,也就是坟墓。
看阳宅和阴宅,都叫风水学,有的地方也叫堪舆学、宅相学。
阳宅历史要更久一点,《尚书》里便有周朝时期相宅的记载。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卜宅为择地而居,最初的卜宅多用于聚落和城邑的选址与营造。
其主要内容有二:
一为决定兴土动工的良辰吉日;
二为营建地址的选定。
到了春秋时期以后的阳宅文化,在原有的阴阳五行易经八卦的基础上,又受到建筑学祖师爷鲁班的影响,慢慢形成了如今的阳宅风水学。
阴宅是到了唐宋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出现的杨筠松、赖布衣、吕才等等大师,至今仍为人所知晓。
后来阴宅的文化发展、典籍的数量,反倒超越了阳宅,变成了风水学主流文化,而阳宅的典籍流传下来得比较少,也没有一位有代表性的阳宅堪舆学大师的名声能够流传至今,实际上更多的是阴宅风水师或者子平禄命、斗数、相术师同时兼业看阳宅,完全只做阳宅风水业务的很少见到。
其实到了今天,几千年以前的阳宅勘察记录已经只是一种文化印迹,当时的典籍早已随着岁月一起消失,现代风水学所用的知识体系基本都是明清时期整理的古籍,内容也并不多,官方记载认可的版本基本上都在《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里,其中又以《八宅明镜》、《阳宅十书》为主,另外也有紫白九宫飞星玄空风水等等体系,这里先不谈。
阳宅风水有“形法”与“理法”两个实务操作部分:
形法受鲁班建筑学影响较深,简单来讲,就是看一个建筑物的整体形状结构,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例如建筑是否方正,有无缺角、畸形,大门有没有正对着丁字路口,宅子旁边有没有池塘树林山丘坟墓溪流、院内种植的花草树木方位是否合宜……
时代在变化,建筑形态也在不断改变,时至今日,形法规则依然适用于当今建筑物者大概一百条左右(详见《鲁班经》《阳宅十书》)。
形法属于软体作业,其中有一些规则是出于采光、实用性、安全性考虑而规定:
例如房梁下面不安床,因为人躺在下面,视觉上会有压力感;
坐北朝南的宅子院墙不宜太高,会给人难以接近之感,亦不利于采光,久居在内的人就会产生孤寂感;
开窗采光的位置也不宜向北,因为北方就没有多少光可采,宅内会较为潮湿阴暗;
门口不要正对着丁字路,则是考虑到丁字路口人来人往,生活环境会比较嘈杂;
也有一些规则是出于民俗文化,例如:
家里不要种植桑树,因为桑树与“丧”同音,寓意不好;
也不宜种植桃树,因为桃花在我国一直寓意着男女感情之事,桃花亦很短暂,落花流水转瞬即逝;
正西方是古代四神兽的白虎方,建筑西侧附近不要有池塘,叫做“白虎开口”,凶;
“灶井相对,姑嫂不贤”,灶台与井口不宜正面相对,一方面是水火相射不吉,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取水都是在井中打水,而做饭都是大家族很多人在一起吃,厨房的规模比现在要大,家中女性多在厨房劳作,而打井水的人络绎不绝,在厨房劳作的女性有时会衣冠不整,也容易被路过打水的人看到,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一些风韵之事,亦不符合过去女性深闺大院之妇道……如今都是用自来水了,灶台也缩小到一个燃气灶的大小,已经不存在那些问题,若是在意水火五行相冲的问题,顶多就是水龙头不要正对着燃气灶就行。
而理法是规划房屋内部格局,属于硬体作业,有它自己一套严格的公式,理法并非一种,当然也不多,大约有坐向游年法、门上游年法,截路分房法、串宫法、紫白九宫飞星法等等这些种类,下一篇,我们拿通用性最广,也是最基础的《八宅明镜》坐向游年法做风水理法实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