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 > 三皇五帝与古史辨派

三皇五帝与古史辨派

很多中国人一说起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古史,言必称三皇五帝,言必称尧舜禹汤——韦小宝说这叫“鸟生鱼汤”,每次拿这个一拍皇帝的马屁,皇帝都是立刻“龙颜大悦”。

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位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传说中的圣人,什么是圣人呢,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宗教学派,都会“法定”一些“伟大的无瑕疵”的圣人,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天zhu教、基du教、伊slj再加上佛教的五百罗汉,各个都是响当当的角色。

如此,你拿皇帝也好,普通人也罢,去类比尧舜禹汤这些圣人,自然是相当于脸上贴了999的纯金,每个都会嘴上说着“不敢”,”不敢”,虚荣心却是诚实得很,当然,总不能说这些圣人都是街边唱数来宝的编的吧,所以也就把这些传说就当成了历史,甚至是正史。

其实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都有造圣的嗜好和需求,圣人和历史一样是可以任意涂抹的小姑娘,也是历朝历代最喜欢最擅长的可以达到自己目的工具和武器——一句“圣人有云”,就仿佛小孩子说“老师说”这样的咒语,足以不需要讲什么道理,就把对手吓得屁滚尿流,万一对方不怕,也可以递进为“我去告诉老师”——让圣人画个圈圈诅咒你!

言归正传,三皇五帝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三皇五帝传说的时间段涵盖了中国创世纪到封建社会开始这样一个阶段,反映了原始社会起,各个重大体制革新创造,重大生存技能变化,以及后世假托的影响人类生活的诸多传说,之所以形成三皇五帝的说法几乎可以确信与战国以来出现后世被儒家发扬光大的五德始终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皇五帝是谁?这取决于你看的那种古籍,我粗略统计了下,共有六种三皇的记载,五种五帝的说法,主要包含三个相互不太相关,时间线上又有很多矛盾和重叠的体系,包含了共计十二个神仙。我把他们划分成了三个体系:

体系一:盘古

体系二:燧人氏、女娲、伏羲

体系三:神农(炎帝)、黄帝、共工、祝融、颛顼、帝喾、少昊、尧、舜

具体的划分理由,我们后文再谈。

据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把《诗》、《书》和《论语》三部书中所载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并加以比较,发现“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的传说是春秋末年才产生的,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至于今天我们看到的盘古以斧子开天辟地的故事,要到了明朝才出现。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形象,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战国初期就成为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又成为一个孝子的模范。

换句话说,中国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一件事——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断地对前朝甚至更远古的历史进行删减篡改甚至编造,这就造成越遥远的历史,其被后世注水的内容就越多。

于是古史辨派,提出一个假说,“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也就是说,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中所讲的古史系统,是由先后的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不同的古帝神话传说中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中所讲的古史系统排列的先后恰恰相反。

古史辨派是以顾颉刚、钱玄同、胡适等为代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论题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从1926年至1941年,古史辨派的学术丛书《古史辨》共出版七册,三百五十篇文章,三百二十五万余字。

史学家钱穆也赞同顾颉刚的说法,他还指出了“无意的积累和有意的变造”的分别。有些历史可能是后世史料的遗失或是采信标准,造成了变化,而有些则是系统性的造假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东汉时期官方由于对谶纬的极度迷恋,曾经大规模的对经纬书籍进行了造假。

冯友兰在《古史辨》第六册的序中提出当时的中国史学界有信古、疑古和释古三种趋势,他批评信古,认为真正的史学家不可能对于史料不加审查而直接采信。

其实辨伪的观念自古有之,韩非子不相信尧舜禅让传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指出一些古书有增添,变造的现象;王充的《论衡》里也举发了一些古书造假,历朝历代均有学者对古史的真伪都有质疑,到了清代崔述著《考信录》提出“专以辨其虚实为先务,而论得失者次之”——这就很接近现代治学的思想了。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诸多西方和日本学者,使用他们各自的研究方法,也对中国的古史提出了不同的质疑,尤其是在尧舜禹的真实性上。

虽然古史辨运动,是在王权崩溃,儒学走下神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且也受到了中国古人及外国学者的影响,但是大家的出发点各不相同。

古人对上古历史和经典的质疑,主要是为了去伪存真尊孔卫道;西方的学者是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进行的论证;而古史辨派,最初的目的除了去伪存真外,还有着打破儒教和诸多经典神圣不可质疑的禁锢,解放思想的目的。

古史辨最大的意义在于拓宽了古史研究的视野、方法和目标。古辩派只不过是用今人的眼光,将前人的很多观点给以发展和科学论证的史学思想模式,已经带有强烈的批判性思维的印记,在一百年前的中国社会

即便是今天,很多人也无法从感情上接受那些“神圣”的名字原来大都是小说家言,没办法,鼓吹民族主义最有力的武器是神圣感,而伤害脆弱的民族主义自尊心的最锋利刀刃是事实。

那么一定有人会问:既然三皇五帝大都是传说,那还有什么研究的价值呢?

那是因为, 我们当然知道三皇五帝今天之传说与附会他们身上的“丰功伟绩”,可能是很多人的故事被集中、夸张又被后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附会扭曲的结果,但是这些支鳞片爪的线索,既可以反映从石器时代到氏族社会,远古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对后世编撰这个故事的那个时期的反向映射,让我们可以思考,在一个个不同的时代里什么人要编造这样的故事又是为了什么。

作者:丁典说 公众号:丁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