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 > 行天道,方得始终

行天道,方得始终

周末,跟大家聊点哲学问题。

我还录了我这篇文章,希望通过文字和语音的方式,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平日给客户批八字,倾听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就比如最近,找我算命说要离婚分手的挺多,让我给意见。

其实我能给什么意见?

我们广东有句俚语:“宁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

叫人随便分手和离婚,那是不负责任,也是不道德的。

旁人,如何真正清楚一对情侣和夫妻之间究竟真实的矛盾是什么?

旁人,如何确定其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没有经过当事人避重就轻筛选的?

旁人,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何能确保适用当事人并可为当事人谋求幸福?

对于当事人而言,可以倾诉,甚至可以吐槽,当情绪宣泄之后,必须要懂得回归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按规律分析自身感情问题,规律就是天道。

按规律分析问题,处理事情,人生不会有痛苦,至少没那么多错误,这对于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来说,岂非善莫大焉?

那什么是规律?

其实规律并不抽象,规律背后是人性,所以必须深谙人性,所以叫人性规律。

佛家有云:人有五毒,即贪、嗔、痴、慢、疑。

我所听到、看到经历过的百态苦难人生,无非佛家所指“贪嗔痴慢疑”而致,此谓五毒心。

贪毒。

贪有多种,如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之贪,被它们束缚,终归穷途末路。

就如有的女人,贪财贪物质,要嫁有钱人,但如果自己没有到那个层次,自然是以被人玩弄的悲剧收场。

我见过很多有姿色但离婚、被骗婚或者空耗几年青春的女人,皆因贪财。

因为有钱的男人不是傻的,若是靠自己能力获得财富,这种男人不可能傻;若是命好出生于富裕家庭,就算他傻,他的家庭家族也不傻。

一个女人想用姿色跟这样的男人等价交换,但又拿不出其他更值钱的东西,比如学识智慧、工作能力、性格内涵等等,自然是始乱终弃。

因为容貌可以用钱买来,自然是最不值钱的,对有钱人来说,这天下最容易解决的事情就是用钱可以解决的事情。

这是人性,也是规律,不懂规律,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当然以悲剧收场。

古人云,门当户对,千真万确,不是那个层次的,别随便跨入那个门槛,除非你与众不同,身上闪光点很多,若是性格扭曲品性败坏而且能力还平庸,试问何德又何能?

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傻子,只是醒悟时间的早晚。

要是碰上头脑清醒的有钱人,空有皮囊却又贪慕虚荣的女人,连作为对方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同样,一个人男人贪权恋权,但又行事高调,损人利己,不懂敬畏权力,在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的官场中,人不收他天收他,此乃天道。

我老家最近扫黑除恶,抓捕的人数我查了一下,是建国以来数量最大的一次。里面有充当保护伞的公职人员,也有横行当地一二十年的商界人物和黑恶势力,但都逃不过天道。

人有私心乃天性,但成全私心的方式有两种:损人利己和成人利己。

老子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我常说,敬畏天地,其实不但指要敬畏天地的虚无广阔,奥秘无穷,还要明白天地恒久就是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

嗔毒

嗔者,若是遇事不能顺心如意,则恼怒起嗔心,放不下,搁不下,继而升级矛盾,没完没了,最终是彻底的精神内耗,亵渎生命。

痴毒。

痴,顾名思义愚痴,冥顽不灵,固执而不明事理。

患上此毒,则执迷于自我,对世间因果不知也不觉,甚至不以为然。

慢毒。

此乃傲慢,分两种。

其一,看不起别人。

很多人在我看来是人格分裂的:笑人贫妒人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看不起穷人,特别是在自己飞黄腾达之后,更看不起,而且还喜欢炫耀自己。

甚至穷人会看不起比自己更穷的,这种人一定是一朝得势,鸡犬升天。

有的人则是妒忌和看不起富人,觉得对方没什么了不起,但人家明明很有地位和能力才华,甩你几条大街,只是自己不承认比别人差,觉得对方“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从而轻视别人,这也是傲慢。

最没品的傲慢,是看不起自己的出生家庭,自己当农民的父母,这种人也比比皆是。

其二,自我膨胀。

有的人一旦获得升迁,或者改善了生活质量、突然拥有了什么,便会觉得高人一等,虚荣心极强,这种自我膨胀的心态也是一种傲慢。

疑毒。

患上此毒,可以整天怀疑这个怀疑那个,说好听点叫没有安全感,说难听点叫被迫害妄想症。

他们往往会因为内心的恐慌而堵塞善意歪曲事实,最终做人做不到诚信,做事做不到尽责。

所以当你因为婚姻感情、事业财富、家庭健康、人际社交等等感到困惑甚至痛苦时,不妨勇敢地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用佛语讲,这叫“明心见性”。

注意,我用了一个词语,叫“勇敢”。

为何需要勇敢?

因为一个人要面对自己内心的丑陋时,往往是没有勇气的,是逃避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

没发现吗?

一个人被外界揭开自己的性格缺陷时,往往是不悦的甚至是剑拔弩张的,因为内心恐慌,内心不敢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

如果愣是要给人的思想境界分层次,上面这种情况则是最低层次。

我们常说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实就涵盖在佛家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里面,但本质上依然是关于我相的问题。

因为世界纵然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依然取决于你那颗无限心如何安置的问题,落脚点依然是我相。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看到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那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就是如实观照,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儒家说,遇事要反躬自省反求诸己。

道家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可见,儒释道三家共同承认向内修而不是向外求。

一个人总是向外求,想着靠这个靠那个,唯独不靠自己,命运何来改观?

反过来,一个人只有明心见性,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才能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人生定位,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命是注定的,上天就算给了你一副烂牌,但这副牌怎么打,决定权还是在你手里。

所以,这岂非旁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却以道德的名义、以情义的身份、以世俗的标准来评判你的婚姻感情是否要放弃还是继续?

刚才我谈到了一个佛学词语:明心见性。

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是否能够脱胎换骨,能够蜕变,均取决于此。

最近我才深刻理解什么叫:宁静致远。

当我开始走远了,回头一望,形影单吊。

我曾沉思过这个问题,但后来又理解了。

否则为何佛说众生皆苦,其实皆因不可明心见性,又谈何顿悟成佛。

修行乃渐悟,顿悟需明心。

事实上世间真经,皆非修行可得,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终究是可悟不可修。

修者,求佛,被动所为。

悟者,明心见性,在知己,顿悟成佛,主动所为。

有目的性地求佛,是通过修持个人行为来影响心性,其所发慈悲皆因需要遵循相关约束而为之,并非发自内心。

这叫以律制心,以行制性,终究被动了点。

这叫有信无证,虽然也是向善,但终究是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

即因因而果。

而觉悟者或顿悟者,言行发端于内心,是自我体察,根据本来的心性所思行所行。

而成为觉悟者,佛家认为要做到清净虚无,只有这样才能从自我心性中体悟。

即我上面讲到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王阳明所提心即理,出于此处。

所以穿上袈裟的人,遁入空门,若是无法做到清净虚无,不等于心里就没有烦恼,甚至心存恶念。

同样,在红尘俗世里,未必不能躲开尘垢,保持佛性。

于我而言,退一步即红尘滚滚,进一步则入空门。

我有佛性,但不入空门,我站在佛门的门槛上,不想成佛成圣。

大隐隐于市,更适合我。

虽然佛家经常讲“空”,但这不是让我们“做空”,而是“先空”,所谓“空”,是承认世事变幻无常的意思。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跟道家的出世哲学异曲同工。

所以为人处世,当不着相,当明心见性,先出世,这就是我平时说的先放下。

明心见性,方能安心,如此再入世,才能不被尘蔽。

不过这世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既不能看空,又不能执有,两边不落才是智慧。

所以如实观照,明心见性,按规律行事,行天道,方得始终。

说到底,人生的路走成怎样,都是自己选择的,切勿怨天怨地怨他人。

这终归是因果。

既为因果,愿赌服输。

我们生而为人,天生自带人性五毒,本就苦,要不佛家为何说人生苦海。

因此需要悟,需要佛,让不圆满的人生日臻圆满。

佛非人,人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也,智慧也。

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若佛有量,又岂是阿弥陀佛。

既然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生又谈何功德圆满?

所以,要明心见性,最终还是要体悟缘起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