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 > 罗经极简史:从指南针到航海罗盘

罗经极简史:从指南针到航海罗盘

指南车和司南都称不上指南针的亲兄弟,真正意义上以天然磁体或人工加工磁体制作而成的指南针,刚出现的时候,各有“风情”。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1031年-1095年)在《梦溪笔谈》中说道:“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使之磁化变成磁针。”但这种方法钢针得到的磁性短暂。

剩磁是制作磁针的另一种方法,在1044年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有记录,剩磁产生的基本原理就是铁在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在冷却到居里点以下,可能获得磁性,如果它正好处在一个磁场中,就会受到磁感应而获得剩磁。可见北宋时期的磁针是用于军事,水浮法指南鱼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做出来的。

水浮法指南鱼

利用宋朝时期的高科技制作出来的磁针出现了各种“风情”。如缕悬法指南针、指南龟、水浮法指南针……

缕悬法指南针

水浮法指南针

各种指南针(司南不算指南针)

公元1096年出使辽国后任广州军帅的朱服,他的儿子朱彧曾著书说道:“那些航海水手们通晓地理知识,夜晚观星斗,白天观太阳,就能辨别方向,如果遇到阴天大雾,就用指南针(水浮法指南针)”。可见,那时水浮法指南针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还比不上观星星太阳可靠,因为精度和稳定度都不足。水罗盘的前身是水浮法指南针,就是将二十四山八卦等与指南针结合,一方面用于航海,一方面用于风水。直到明末,从海外改进返回的旱罗盘,才替代了沿用许久的水罗盘,旱罗盘的精度、稳定度、持久度都比水罗盘优越不少。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自主改进罗盘呢?

因为没有实际生产生活和潜在价值的需求!

航海方面:中国的主要航线在沿海和印度洋。沿海自不必说,有比用精度不高的水罗盘更好的方法和经验。在印度洋的航海,罗盘的发明对其也是贡献不大。由于印度洋季风规律性,让水手对于方向了然于胸。阴天没法看星星看太阳的时候,水手们依然能够依据季风来确定方位,不必使用罗盘。加上印度洋经常晴空万里,夏季和冬季的航行差异不大。从波斯到东非的桑给巴尔岛(Zanzibar)是南北走向的航线,阿拉伯的水手都能够根据星座来估计方向和位置,罗盘的重要性一样不大。欧洲探险家指出,罗盘成为地中海船只标准装备的一个世纪之后,印度洋的船队仍然没有使用罗盘,因为在当地确定方向不太需要罗盘,估算船只位置靠的是以星座位置变化计算而得出的纬度差异,所以推算法也用不到罗盘。郑和下西洋的明朝早期,如果中国的水手无法把握印度洋的经验,完全可以雇佣当地水手继续航行,虽然听闻郑和的船队带有水罗盘,但对于航海的重要性并不比已有的方法靠谱。

而在欧洲,罗盘对于他们,潜在的需求相当大。欧洲的航海刚开始着重于地中海,地中海航行的难度相对印度洋大,且夏季和冬季航行差异大,冬季基本上因为天气的原因,危险重重,不宜出海。当中国发明的指南针辗转来到欧洲后,欧洲人尤其威尼斯人对其眼前一亮,立马看出巨大的价值,于是就开始了改进指南针的研究。1199年到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由于指南针的引进,军队选择海路进攻君士坦丁堡,降低了航海的风险,不必经陆路长途跋涉。罗盘的出现,威尼斯崛起,也预示了造船的革命,有了向更广阔的海洋进发的可能性。当1302年旱罗盘(综合性能比水罗盘优秀)的正式出现(其实罗盘的引进欧洲后就已经缓慢开始了),欧洲人真正从政治碎片化的陆地,走向了广阔而未知的海洋。

明朝航海罗盘

明朝航海罗盘

风水方面:唐代的学术为后世的风水学奠定了框架和系统化的基础,那时称地理,代表人物是唐末的杨筠松。我们现在所见的风水学面貌真正起于宋朝,发展盛行于明朝,泛滥和衰退于清朝。明朝末年才出现基于元运的风水学说,罗盘在风水学上的应用,在中国科技发达的宋朝、明朝前期并不重要。罗盘在当时的应用,不过分追求精度,根本不是现在变态地追求分金精度的龟毛,基本上只用到八卦和二十四山。明朝末年引入的由欧洲人改进的旱罗盘,有了精度和稳定的前提,罗盘才缓慢地增加了很多圈层,而逐步发展为现代所说的罗经。哪怕是整个清朝,高精度且圈层多重的罗盘都很少见,即便是现代的罗盘,只要质量不高,单是磁针,三年就会失效。

政zhi方面:欧洲的地缘政zhi、财富和商业发展的需求,促使开发罗盘的航海使用价值。明清两朝的海禁和政zhi的导向,让中国失去了成为海权国家的历史机遇,航海罗盘也变得无关紧要,相对于世界,明清也处于中国科技和文化的衰落期,成为井底之蛙。由此狭隘的、理论编造、流于形式、不重实践的“民科”大行其道。

指南针经过各取所需的发展,逐步分化为航海的罗盘风水的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