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蜀客史料:民国戊辰广东五华县族人寄蜀书信

蜀客史料:民国戊辰广东五华县族人寄蜀书信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日趋开化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四川闽粤移民后裔与原乡的交流又得以恢复。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这个时期四川和原乡的交流也往往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联宗组织逐渐打破了原乡地域的观念,闽粤移民在“同姓即一宗”的理念下,和湖广移民后裔或其他地域群体加深了联系,共同建构世系和宗族组织。同时,国族观念也随着国家对乡政的控制加强而渗透到乡村中,成为联宗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合法政治依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族裔和原乡的沟通,也为“客家人”这一新生概念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正是在此过程中,“客家人”一词首次进入到四川闽粤移民后裔的视野中,被一些族谱所吸纳,为以后族群观念的进一步传播和整合奠定了基础。相关的信函和访问记录,本刊已经刊发过不少。现在刊发的是1930年代,广东五华县族人寄给四川隆昌县知名文士郑绍昌(俊三)的信件。郑绍昌曾在隆昌莲峰书院、泸州江阳书院、鹤山书院、叙州三台书院就读,曾师从隆昌名举人范运鹏和泸州名进士黄绍谋学习。郑绍昌在隆昌从教三十载,深得地方人士嘉赏。为了厘清家族的源流,郑氏在30年代初相继向浙江、广东和本省成都、泸州、富顺、内江等地寄出信函,广为调查。本刊所发的信函便是五华给他的回信。(陈伟平)

20世纪30年代的四川闽粤移民宗祠

俊三宗长暨四川隆昌诸宗人大鉴:

来信已悉,(至粤)道线自广东城向东南而行,水道一对可到汕头。由汕头乘火车向西北而行,五旬钟久可到潮州府城。由府城乘电船而行,六七十里可到梅县(旧嘉应州)。由梅县向西而行百余里,即五华县。此处亦近江河,而磨刀石即在东门外一里许,梨树下离城三十五里,此系龙宗公派下苗裔。雪塘、马垇亦离城三十里,此系龙辉公派下,人口各有几百许。走马岗离城五十余里,此系龙耀公派下,为五华族中最盛之区,人口有几万以上,皆唐举公之遗裔。岐岭系唐彦公后,离城六十余里。连陞君即此派,住城南太平街,以商农为业者居多。大水约罗星寨坟茔尚多,但祖祠已圮,现在人口甚稀,仅有名亚发者,近五十余岁,历代先祖之坟,此人可以分明,宜速着子侄来访,迟恐难追云。

再者愿望调查由粤迁蜀各县近况如何:三世祖法宽公移四川,六世祖廪公邑庠、裔孙候振邑庠;十一世祖献耀公生四子玉振、琚振、珮振、琯振移四川某县未详。献廷公,妣林氏,生六子鹏振、祥振、复振、元振、璿振、荣振;献章公生子辛振、卓振;献良公生子道振,以上俱移四川富顺县居住。十二世祖恭振公生子应远、应达兄弟二人移四川成都府新津县邓公场居住,恭公骸骨后归带去川中安葬云。瑄振、瑛振及十三世祖应贵公俱移四川某县未详。

上所列俱系唐举公派下龙辉公裔孙,原籍雪塘。

通信处:五华县水寨米行街周悦兴号转或城南太平街郑连陞转交雪塘亦可。

十一郎龙辉公十五世孙宝珊、展玉偕侄兰合、汉南、玉波、其祥,广东中山县香洲埠水产学校毕业震环即仲仁同覆。

民国丙寅(1926)下缺

20世纪30年代四川闽粤移民宗族在祠堂内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