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物度数”如何讲求?
“名物度数”这个词语在《传习录》中出现过5次,不是太容易理解。百度的解释是“鸟兽草木之物皆有名,礼乐刑政之度皆有数,所谓名物度数,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各种学科技能。”这种解释不能说不对,只能说不全面,心里面的“名物度数”内涵范围应该更广泛。
《传习录》67条: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有学生问,“名物度数”是否应该讲求呢?
我们来看先生回答,“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这句话内涵非常丰富,前提是如何“成就自家心体”呢?只有做“格物致知”“慎独”“戒惧”“致良知”的功夫,从“正”自己的“心念”上着力。“则用在其中”,这里先生是说“名物度数”是“用”的层面,不能说先生不重视“名物度数”,但必须是先来“成就自家心体”,先做到“反求诸己”。
先生接着说“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这里先生和上面讲的同出一辙,只是换了个说法。“未发之中”说的是“成就自家心体”,而“发而中节之和”则是说“用在其中”,这里进一步强调修心的重要性。
假如不能“反求诸己”,从修心上下大功夫,而是先去讲求“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自己的心,与自己的“良知”有什么关系呢?只是用来点缀,装点门面罢了。我们不得不说,“功名利禄”“外来诽谤”在先生眼中,自然也是“名物度数”的范畴,与自己的心没有丝毫的关系。
当然“名物度数”也不能全然不理会,牢记一条即可,如古书《大学》中说的“知所先后则近道”,“内求诸己”为先,“名物度数”为后,修得自己心中只有一个“仁”字,心存“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之念,则自然“近道”。阳明先生做到了,我们也在踏踏实实走近。
作为圣人,如阳明先生,首先求得的是“道”明,“本体”明,圣人也不是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也只是本体明了,更不必尽知。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孔子也是如此,每次到太庙祭祀,不懂的的地方也会亲自问清楚。
所以我们后人,不要神话圣人,更不要迷信圣人,圣人明就明在一个“天理”,明就明在一个“良知”。只是圣人做到了“尽心知性”,而我们普通人却是走在“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的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圣人的现在,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未来,我们需要的信心,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