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 > 【为什么脾胃病这么难治】——阴火与元气的矛盾问题

【为什么脾胃病这么难治】——阴火与元气的矛盾问题

临床上阴火犯胃的是非常多见的,李东垣云:“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东垣的学说里面,说阴火是“元气之贼”,是相火离位导致的。按照东垣的理论,往往胃有阴火,临床表现应该是:气喘,身热,烦热,脉洪大,头痛,口渴”,这是元气不足、阴火上乘的特征。

对阴火的理解,各个医家有所不同,有的认为是阴火是实火,多用清热泄火的药,主方白虎汤,而有的认为是阴火是浮火,主方八味地黄汤,还有的认为阴火是“阴盛格阳”的假火,用四逆散。

这些说法众说纷纭,笔者因为治脾胃病比较多,临床上见到的可归纳为阴火的证有很多,大多难以辨别病因。有的患者是饮食内伤导致的,有的是长期脾虚,消化不良导致的,还有的甚至是情志内伤,像东垣描述的那种,实相的阴火相对见得较少,大部分表现都很隐秘,痛是隐痛,烧是那种深部的烧灼,所以甘温除热法我用的也比较少,临床上补中益气汤滥用还是比较多见。这可能是时代的原因,当代人吃的东西比较杂乱又不爱运动,脾胃代谢不了,脾胃气滞化火,因为中焦阴火煎熬,水谷清气不能化精微下导肾脏,久而久之,从中焦阴火转到了下焦虚寒。这种情况和以前反过来了。以前的补中益气汤证,大多是干体力活干的太久,一下子元气虚衰,相火往上跑了,大多伴有发热。

我在临床上见到很多很像糖尿病征兆的“阴火”,难以根除,往往用些酸甘和胃的能够缓和一下,所以我前期用乌梅比较多,后期的思路就是培本补酸辛甘,用白术,乌梅,细辛,小剂量的熟地,血肉有情之品等,可以理解为用炖的很烂的那种红烧肉的治法,吃了很舒服也有劲。像这种阴火,用石膏,乌梅,能制,但用麦冬,知母,山药,沙参石斛等,反而容易化火,因为这些药容易滋腻,被阴火灼干之后还反而会加重阴火,就像一把火里面你用了湿的柴去灭火,火大的话一下子水就烧干了反而越烧越旺。

因为长期的“阴火”煎熬,导致水谷精微不化,不是烧焦了,就是脾胃因为阴火煎熬变得敏感,还没消化完全就往下排。从而再导致元气虚衰,相火上浮,相火和阴火叠加在一起,所以这些病人上热下寒的很多,还常有胃隐痛,烧心反酸,上焦就容易生口腔溃疡,长痘,但是很容易腹泻,便溏。这种病人一般胃口都很好,但是消化不良,越吃越瘦,吃完饭肚子就不舒服。

我自己在临床上见到的阴火,大多不是从相火转来的,用引火归元的药,附子理中,地黄丸等都没什么用。实际上阴火与元气的互相制衡是非常重要的,但像东垣那个时代那种单纯的病机比较少见了,东垣喜欢用升麻柴胡去升清降浊,而我去套用的时候发现效果并不好,一是这个气药容易把相火继续往上引,因为中焦的火叠加了,二是风药用不好容易煽风点火,不一定能吹灭,我一般病人口渴的时候才用,而这种阴火上乘的,很多是见不到口渴的,病人可能嘴很干,但是不口渴。

有时候忠于直觉,忠于病人的发病历史的时候效果就很好。东垣认为的阴火其实和这种食伤,或者劳倦加食伤后产生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阴火,表现有时候非常相似,但是治疗原则却完全不一样,这是临床上脾胃病不好治的原因,因为证不好辩。证不好辩不是因为中医千人千方,而是有慧眼能理清楚病人病史,抓住主要矛盾的人,就很少。大师说的路子,不一定就符合你眼见的病人,如果单纯的按照六经辨证去套,很可能就会用错药越治越差。

不管你补中益气,还是升阳益胃,还是消导,其实最后都是要把脾胃里面逆乱的气机理顺了,什么时候用什么药,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临床上经常看见病人用治脾胃病的药,一用就是十几天,一个月,这样肯定是不行,因为脾胃里面的气机每天都在变化,保持在一次三五付慢慢调整,是最好的。有时候我也不爱开药,说让病人休息几天我们再用药,病人往往不理解,中焦是枢纽,治疗脾胃是非常复杂的,应该越细越好。

像这种阴火相火相交结的,就要先降阴火后降相火,如果先用附子肉桂等去降,就会让两个越烧越旺,而一开始降阴火,病人虽然脾胃舒服了,不痛不烧来,但会有几天不思饮食,腹胀,乏力倦怠嗜睡的情况,这时候给病人说清楚,再慢慢降相火,养气阴,就会好很多,还要注意观察别让阴火再次烧起来,这就是当代很多脾胃病很难治的原因,这是我自己在临床观察到的,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不过脾胃病再怎么难治,也还得去治,身为中医就该不耐其烦,因为中焦管不好后续会出很多问题的,如果身为大夫多考虑一点,对病人的将来就会有益。往往也是在这些调整用药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自己发现一些别的很有效的路,从而把治疗的时间缩短,临床经验就是这么来的。

对自己的脾胃好一点,它就会带给你清爽和甘甜。中医上有句古话叫“气足不思食”,现代人往往是吃的太多了,导致气不足,这看似很矛盾,但是是实在的,就像元气和相火的关系也很矛盾。

脾胃病真的不好治,非常容易反复,希望大家都重视起来,好好对待自己的脾胃。

公众号:梅林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