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具体都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中,节和气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准确的说应该是十二节和十二气。“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时间的表示。每两个节之间,古人用干支计时法划分为月。十二节为: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其中立春-惊蛰为寅月;惊蛰-清明为卯月;清明-立夏为辰月;立夏-芒种为巳月;芒种-小暑为午月;小暑-立秋为未月;立秋-白露为申月;白露-寒露为酉月;寒露-立冬为戌月;立冬-大雪为亥月;大雪-小寒为子月;小寒-立春为丑月。
“气”则指的是气候。十二气为: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在十二气中有两个极致,分别为冬至和夏至,此两气为一年中阴阳之极致。冬至为阴极,过了冬至后一阳始生,阳气开始复苏;夏至为阳极,过了夏至后一阴始生,阴气开始凝聚。每年又有两天昼夜平分,一天在冬至到夏至之间,一天在夏至到冬至之间。所以古人把冬至到夏至昼夜相同的时间称之为春分;把夏至到冬至昼夜相同的时间称之为秋分。这时四时就出现了,四时也叫做四季,分别是春、夏、秋、冬。古时管理历法的先贤根据经验和物候观察,又增加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用四立来确定春夏秋冬的开始。
壹
春季
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故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之语,因为从冬至开始数九,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雨水:此时天气回暖,且雪渐少而雨渐多。但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正是乍暖还寒之时。民间又有‘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表示天气反复的谚语。
惊蛰:惊蛰气温回升较快,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实际是指大地回春,天气变暖。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之日,晚上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方,正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谷雨:谷雨是“雨生百谷”之意。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万物生长,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贰
夏季
立夏:夏季的开始。此正是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小满:此时麦类等夏熟的农作物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此时农民正忙于夏收、夏种以及其他农作物的打理等活。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农务生活。
夏至:代表炎热的夏天来临。老一辈人常常会说“热在三伏”,三伏指的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
小暑:暑,热也,小暑代表气候炎热。但还没到最热之时。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容易被暑湿所侵,所以要吃热性食物驱除暑湿,也符合“冬病夏治”、“寒病夏医”之理。常用的就是三伏天拔火罐,贴“伏帖”等去除体内的湿气。
叁
秋季
立秋:秋季的开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的热风。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此时三伏已接近尾声或者已经结束,这一节气也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白露: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俗语有言“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正是说白露时穿着不可太过暴露,容易被寒气所侵。
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日,晚上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西方,正所谓“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露水将凝结成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肆
冬季
立冬:冬季的开始。冬,终也,万物收藏。
小雪:《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就是讲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寒气为盛,所以雪量不大,称为小雪。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的习俗。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人们忙着除旧换新,准备年货,我国重要的节日-春节马上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