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重庆人的服饰穿戴
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沟通越来越方便,各个城市之间,甚至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别,特别是服饰方面的差别日益缩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越来越不明显。如今重庆人的穿着打扮与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成都人又有多大差别呢?不认真观察,不认真分析,你真的还不一定辨得出来。真正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的,可能只有在历史服饰上才找得到。可惜,重庆人的历史服饰似乎也没有多少地方特点。
服饰穿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因文化发展缓慢,服饰穿戴的变化也同样缓慢,几十年上百年都难以有大的改变。重庆开埠后,受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重庆人服饰穿戴的变化才逐渐加快,但属于重庆人自己发明且又长期穿戴,可以称为“重庆服饰”的,依然或缺。
清代前,重庆人均束发挽髻于顶,男女只是髻式与饰物不同。富家男子穿绫罗,女子戴金簪;贫家女子常年粗布衣裙,髻插木钗;男子则往往赤膊露肘,衣不蔽体。无论贫富,女子均须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清代男子蓄长辫,辫长大多垂于大腿,冬日戴瓜皮帽。男女服装则演变为满旗宽袖裙衣,衣长一般到膝盖处,有钱人则长至脚板处。
辛亥革命后,男子纷纷“快剪刀除辫”,女子也逐渐不再缠脚,缠了脚的则给予“解放”。到上个世纪20年代,富家子弟必穿长袍,外套马褂或短衣,长袍面料以绸缎为主,马褂和短衣除绸缎外,也有用毛皮的。下装长裤则有中西两种式样。中式裤裤脚很大,用很宽的白布做腰,腰特别宽大,须褶叠,然后再系上红绸腰带。笔者当知青时都还有农民穿这种裤子,只是裤脚略短,仅齐小腿,俗称为“三找(zao,上声)裤”。鞋有双梁云缎鞋、轻便朝元鞋和西式皮鞋。戴瓜皮帽者已少见,大多戴椭圆筒帽、大沿呢帽和童子军帽。富家女子的盖脚步长裙也逐步发展为收腰扣边旗袍,并套有无领短衣或大披巾,脚上一般穿缎鞋,高跟鞋也开始流行。已婚女子均挽髻于脑后,未婚女子仍旧束独辫,齐耳短发也开始出现。披短发的大多是思想进步、有反传统反封建倾向的新潮女子。那时,重庆还是旧军阀当道,一有三长两短,他们就要拿这些女子的短发做文章,短发甚至可能招来杀头之祸。
抗战时期,下江人大量涌入重庆,给重庆城的服饰穿戴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到上个世纪40年代,男女服饰出现中西结合的趋向。男子穿中山服与穿西装的同样多,女子仍以旗袍为主,又兴起西式烫发。在校中学生一律留齐耳短发,身着统一的蓝布旗袍,脚穿青色或白色长袜,着青布鞋,“操”一点的也仅仅是多扎一根素色发带。高中男生穿麻色制服(硬领,三袋,现称学生装,民生公司员工包括卢作孚都穿这种麻色制服),头戴黑色遮阳帽,缠绑腿,出操时还必须束皮带。高小和初中学生则穿童子军服。
穿着变化快的,主要还是有钱人。穷人一件衣服穿多年,难以跟上潮流。大多数人常年一件对襟布衣,一条齐小腿的“二马车(ju,阴平)”裤子,一双草鞋(一般都用废布条织成)而已。搬运工穿号衣。号衣是用再生布做的背心,上面印有数字。扯船子(纤夫和船工)夏天光着身子,扎一条白帕子遮羞;冬天着衲坨,下身则光着,一旦要下到水里去,便将衲坨的下摆搭到肩上,大腿以下便在剌骨的江水里跋涉。所谓衲坨,本是棉长袍,因缝缝补补,层层叠叠而成“坨”,是扯船子最贵重的物品了。农村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汗帕,腰扎布带,常年赤脚;女子身着对襟短布衫,脚穿布绊鞋。不管城里乡下,只要不是吃不起饭的人,男子总要备一件长衫作为礼服,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穿。城里女子则必须备一件旗袍作礼服,不过富人是用绸缎做,穷人只能用阴丹士林蓝布做。
解放后,没有了特别的富人穷人之分,人们的服饰穿戴也就逐渐趋于统一。男人几乎都穿中山装,女子也不再穿旗袍,除了女孩,连穿裙装也少见。发展到文ge时,就男不男女不女、青一色的灰蓝二色了。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中,苏联曾将过剩的花布倾销到中国来(可能不是苏联生产的,是美国给它的或者是战败国的赔偿物资),以至各级领导都出来动员人们买这种花布来做衣服,甚至要男子们也穿花衣服。幸好那花布也不太多,否则很可能给我们留下穿花衣服的习惯,从而形成“传统”,使如今的重庆崽儿们也一个个花枝招展。
那时,还流行过列宁装,都是女子穿,双排扣,收腰,斜袋,似如今的短大衣。又流行过苏式布拉吉,实际上就是布料连衣裙。与苏联闹翻后,阶级斗争又日益“激烈”而“尖锐”,任何有一点鲜艳的或者新颖的服装都被视为“封资修”,谁还敢再穿出来“冒”?1965年,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到重庆来,市政府组织群众去夹道迎送,要求大家穿鲜艳一点,女子必须着裙装。好多人都没有。那时笔者还在读中学,本校高中女生也要去朝天门欢送西哈努克。不知是谁出的主意,便将被面拆下来,围在腰上,便成了花花绿绿的裙子。
文ge中,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想有一件军装,越旧越好。特别是那种草黄色的,如果洗得发白,就更让人羡慕了。军装、军帽、红袖章,再扎一根皮带,就成了最时髦最提劲的形象。特别是女孩子,那皮带一扎,胸脯也挺出来了,更是好看。后来,军装不时兴了,又时兴军大衣,时兴大庆石油工人穿的那种扎了条纹的棉袄。有一段时间,军帽成了男孩子们的必备之物,于是就“飞”军帽,实际上就是抢别人戴在头上的军帽,连军人都不能幸免。实在“飞”不到,又有人拿灰布来自己缝制。当年新四军就戴灰军帽,更有一番特别风味了。一直到1971年林biao摔死温都有尔汗之后,才有了“敝摆”(一种近似于夹克、衣襟较短的上衣)、中式对襟棉衣、小裤管之类的新服装样式。
从重庆服饰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重庆人的服饰穿戴实际上与全国其他城市差不多。事实上,重庆人并没有一样真正具有重庆地方特色、能够反映重庆地域文化的服饰。硬要说有,就只有若干年前农民头上包的那条汗巾和腰上扎的那条腰带了。据笔者所知,除了重庆以及云贵川三省的部分地区,外地是没有这东西的。还有就是衲坨,那仅仅只是纤夫船工们穿的,且相当破烂。这也好。没有传统包袱,重庆人今天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去穿去戴去打扮,让重庆的街头更加鲜靓美丽!
公众号:重庆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