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 > 上巳节:此日不浪枉少年

上巳节:此日不浪枉少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篇》

这个连孔子都心向往之的礼乐盛世场景,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上巳节”。

上巳(sì)节,又为春浴日、女儿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虽然今人已经多不过此节,但是其在古代是人们重要的交友、拼酒、欢纵的节日。

上巳”二字源自干支纪日,“”为“上旬”,“”为干支纪日中的“巳日”,“上巳”便是三月上旬的巳日。

后至魏晋,因阴历更为贴近人们的日常所用,上巳节便逐渐固定在了阴历三月初三,故后世又称之为“三月三”。

【先秦祓禊】

上巳节的具体缘起暂不可考,先多认为其起源于古代的“除恶之祭”。

《周礼·春官·女巫》有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可见至少在周代就已经产生了同“上巳节”相关的雏形。

此时,上巳节的最主要活动便是“祓禊”(fú xì),即春浴。祓,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修整净身,驱除灾厄。届时人们会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得祓除不祥和祈求幸福的巫术活动。

而且祓禊仪式还包含了“求爱”和“乞子”的环节,表达了在春季,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求。

因此,待玄鸟南归,春江水暖,正是人们清洁身体,洗去一冬不祥的大好时机。借着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洗去污垢,涤旧荡新。

另外,先秦时期的女性并非和后世宋朱理学控制的那般被要求“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而是更有活力。所以在上巳节时,女性同大家一起去河边祓禊同时,还可以趁着这踏青的好时节,寻找自己的如意少年郎。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古籍《国风·郑风·溱洧》

这首《溱洧》便是描写上巳节上,少女手持兰草跟一位少年郎眉目传情的故事。正是春水涣涣之时,两情相悦之日。

到了汉代,“上巳节”更是成为了有官方背书的主要节日。

汉张衡《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

《西京杂记》:“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

《后汉书·礼仪志》有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为大絜。”

两汉皇室祓禊分别在灞水和洛水进行。

而此汉代上巳节的盛况在后汉杜笃的《祓褉赋》中可见一斑。

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黄。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酹酒醲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戴翡翠,珥眀珠,曳离袿,立水涯。微风掩壒,纤榖低徊,兰苏肹䖮,感动情魂。若乃隐逸未用,鸿生俊儒,冠高冕,曳长裾,坐沙渚,谈《诗》《书》,咏伊吕,歌唐虞。

——后汉·杜笃《祓褉赋》

鸡蛋、红枣,这些具有生殖象征的物品被放入河中,让沐浴河中的女性捡食,这便是食浮卵、浮枣乞子的习俗的由来。

【魏晋流觞】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节选)东晋•王羲之

到了魏晋时期,随着阴历的深入人心,为方便日期上的对应,上巳节逐渐被固定在了阴历三月三。而且除了“祓禊”,人们又增添了新的玩法。不但是年轻人的相亲盛典,也是文人们的社交盛会。

虽然此时文人们已不在河中沐浴,但水的主题亦然没变。

古人会在这一天聚集到环曲的溪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水中任其顺流而下,漂在谁面前便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而作不出诗来的,便罚酒三杯,是为“曲水流觞”。

《续齐谐记》便记载了三月三“曲水流觞”的由来。

晋武帝司马炎问尚书郎挚虞,三月三曲水流觞的含义是什么。挚虞回答说:“在东汉章帝时期,平原有个叫徐肇的人,一年的三月初,他妻子给他生了三个女儿,结果到了初三,三个女儿就全都夭折了。同村的人都担心霉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便纷纷去河边祓禊,以除晦气。人们在洗浴时,将酒杯漂浮水上,借着流水传递酒饮酒取乐。曲水流觞之意,便源于此。”

晋武帝听了之后便说:“照此说来,三月三曲水流觞也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

听到这话后,尚书郎束皙上前奏道:“挚虞还年轻,知识面不够,所以没有了解‘曲水流觞’的真谛。请容我给您说下‘曲水流觞’的来源。周公营建洛邑时,以流水来泛酒,故有古诗云‘羽觞随波流’。后世秦昭王曾在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在河边泛酒,忽然有一金人突水中而出,奉上水心剑,并对秦昭王说:‘持此剑可制霸西夏之地。’后来秦国称霸,为了纪念金人的帮助,便在金人出现的水边立曲水祠。后来‘曲水流觞’的习俗被两汉相承,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晋武帝听后,很满意束皙的解释,便赐金50斤,而挚虞则贬为城阳令。

但“曲水流觞”是否在周时已经普及,还是有待认证,但至少到了晋代,“曲水流觞”成为祓禊洗浴之后,文人墨客们必备的一场盛大、欢乐的才华show。

《晋书》有云:“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於洛水之侧。……怀帝亦会天泉池,赋诗。”

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之会”了,“兰亭集序”就是这时的杰作。

兰亭集序

【唐代春游】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杂曲歌辞 丽人行》(节选)唐·杜甫

到了唐代,随着唐代民风的逐渐开发,富有情意的上巳节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祓禊、曲水流觞之外,还有春游踏青、乘舟畅饮。

而唐代最富盛名的“曲江宴”便是此时。

上巳节在唐朝俨然已经成为各阶层、各年龄的盛大狂欢。

崔颢的一首:“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是何等悠哉,何等惬意!将上巳节那摇曳绮丽的风情烘至最高处。

虢国夫人游春图

【宋元消亡】

但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制度渐趋森严,少女们已很难再向其唐代姐妹们那样可以随意的在河边嬉戏了。渐渐渐得,无论是三月三的祓褉、还是三月三的情人节风俗都在汉文化中衰微起来。

而且过节就意味着花销,需要耗费时间和物资,所以当几个节日挨着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彼此吞并的情况。尤其是和后世盛大的清明挨的比较近。如今年的上巳、寒食、清明便是连续三天。

“上巳清明共一时,魏花开处亦连枝。”

最终,上巳节同寒食节一起,被清明节所取代。虽然在史料中还能星星点点的看到上巳节的身影,但是已远没有晋唐时期的盛况了。三月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流觞的雅趣,消失的荡然无存。

所幸理学的专制并没有影响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壮族三月三时多会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侗族则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瑶族的姑娘小伙子们则相约对歌、玩耍、谈情说爱......上巳节得以以原生态的形式在那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及异国他乡幸运地存活下来。

而日本民间五大节日之一的“女儿节”,雏祭,也是上巳节在日本的延续。

【情定上巳节 约会正当时】

天公也自喜良辰,上巳风光忽斩新。点检一春好天色,更无两日似今晨。

如前文所述,上巳节最早先的一个重要内涵,那就是“约会”!

《周礼·地官·媒氏》有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奔”,意为朝着目标快跑。仲春之月,春情萌动,万物勃发,鼓励男欢女爱才是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做法。所以不但父母不会阻拦,就连官方也要督促那些单身男女们赶紧去约会。

尤其是现如今打破千年“吃人礼教”的束缚,女性更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比起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和纪念为了爱而牺牲的教徒的“2月14日”,“女唱儿歌去踏青,阿婆笑语伴渠行”的“上巳节”才是中国真真正正的情人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回归,文化也在溯本清源。上巳节也随之重新回到了大众的眼前。而更多人也开始过我们自己的情人节。

本周日(4月3日)就是上巳节了。记得去约你心仪的他/她。只要不是钢铁直男/直女,应该是可以了解你的心意。

切莫“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