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 > 日渐式微的书道

日渐式微的书道

书法是有闲阶级的消遣,饥困和战乱极不易培养出书法家,因此,唐朝是最多书家,最不被后世鄙薄。

殷商在青铜器刻字,只是把文字符号留在器皿上以作记录,有考古的意义书法价值偏低。

至秦汉用竹简记事,竹之纹理可直不可弯,且刀入竹都是先轻而后重,遂有隶书之发明。

草书之出现,要点在于以布帛为载体,无法再以缓慢的速度书写,到了晋代纸质也极易洇墨,张芝、卫夫人草书独步,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到了王羲之写出《黄庭经》的时候,纸、墨、笔的制造技术已经很接近现代的水平,这也是二王很难超越的原因。

唐楷的关键是纸张必须不洇墨,否则写出来的字布满毛刺。唐代因为强盛,有闲的人很多,否则不会出现怀素、怀仁、智永这样的和尚,更不会有颜欧柳得独步古今。到了唐末,政zhi动荡,不会再有闲心去精研楷书之人,出现的是杨凝式的《韭花帖》,不楷不行,又正又邪,推崇者奉之为圭臬,鄙薄者弃之如敝履,世间没有众口一词夸奖的书法,包括颜欧柳也多被诟病。

宋代多文人,唐宋八大家唐只有韩、柳,其余均为宋人,宋代战乱多,人容易不耐烦,因此苏黄米蔡写的都不能算楷书。宋末元初的赵孟頫,脱胎于二王,其之怯弱缺乏气概也显而易见。

正宗元朝的书家有康里巎巎(nao2,不用去查字典了,读孬第二声),他的行书类似于赵孟頫,却有超越,总之,元朝是二王当道的年代。

明代书法比较全才的有文征明,他的草书繁复程度无人能比,但也跳出去二王。和董其昌齐名的张瑞图,走的是离经叛道的路子。和文征明齐名四大才子的有祝枝山、徐渭、唐伯虎,唐伯虎的成就在画画,书法天赋一般。徐渭和祝枝山走的都是狂草一路,徐渭以密不插针著称,现代人不容易理解。明末把字写成画的是傅山,他是著名医学家,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看不懂他的字的,可以断定进不了草书之道,但凡学他的,写出来都是丑书,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学不来的。

明是著作最盛的年代,儒学出了圣人王阳明,之前朱棣让解缙主编了《永乐大典》,很多东西需要抄写者,簪花小楷类似于当代的印刷体,大行其道被称为馆阁体,书籍尤其是奏章用的都是这种字体,至清代尤盛,著名的书家是刘罗锅刘墉。

甜腻的馆阁体被厌倦之后,引起的反作用是所有的人都把字写得歪瓜裂枣,代表人物是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和金农,篆隶之风也重新燃起,何绍基、伊秉绶是个中翘楚。到了晚清,康有为貌似很厉害,他的字强调中宫收紧,有点类似于新冠肺部痰咳不出的感觉。

民国的书家注重于韵味,信札比较流行,其时的文化人基本还能写一手好字,代表人物是白蕉,他寿命短,但其楷书融入隶书笔意,力道内敛,意犹未尽。李叔同出家当弘一后,其书法每一笔都是内敛的,比白蕉更夸张,其以“莲花不着水、日月不住空”的笔法,独步古今,俗人们写不来也学不会。

建国后,书法的底子其实是民国来的,据说康.生.章草写得好,笑话用脚都比郭沫若写得好,我们都没看过他用脚写的字,其实两人都不分伯仲,郭沫若的字比他的人品好的太多。其他的邓散木、沈尹默,没觉得太厉害,沙孟海很有气魄,启功名重一时,可惜不够厚重。佛协会长赵朴初的“大雄宝殿”写得无人能比。

到了八十年代,学生们不仅毛笔不会了,硬笔也不行,让庞中华赚了一笔。进去电脑的时代后,书法只剩下写对联和炫耀的功能了。书写者为提升生活质量,一门心思要出名,其目的也无可厚非。

作者:DMY 公众号:木之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