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中国古代其实一直地广人稀和人力资源紧缺

中国古代其实一直地广人稀和人力资源紧缺

就在这几年,中国人突然对人口有了危机感,很多人开始认识到“人”才是这个社会宝贵且稀缺的资源。其实,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地大物博、但地广人稀的状态,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促进人口增长、培育人力资源。

2021年,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位不保、人口老龄化迅猛袭来,这些让我们人突然有了危机感。当下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带来的消费不振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很快也会袭来,于是很多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人”才是我们社会最宝贵的资源,他们既促进生产、也拉动消费,是这个社会的战略资源。

其实,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甚至将人口作为负担(很多专家常说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太小),这样的观念最多只有50多年历史!其出现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此前中华大地几千年文明史,地大物博是确有其事,但人力资源其实始终算不上“富裕”,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绝大多数地区还都能称得起“地广人稀”。

中华大地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进的农耕区域之一,但古代生产力落后、土地开发不多、粮食总供给有限、制约了人口增长,正是有多少粮养多少人!于是古代人口增长缓慢、人力资源长期紧缺。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人口问题,加强人口统计管理,并出台很多鼓励婚育、增长人口的政策,民间也有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等观念,由此推动中国长期保持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位。

尽管如此,受到历史气候大周期变化、自然灾害、疾病瘟疫、战争等因素影响,直至清代晚期,中国人口总是出现大幅波动、人口总规模提升缓慢。即便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社会安定时期,多数只有几十年、最长不过百年,受生产力水平限制人口增长幅度也很有限,且其中主导因素还是开发区域的扩大,因此中国地广人稀的局面始终未被打破。

下面,尝试拿当今世界与中国国土面积相近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与古代中国人口密度做比较,看看中国古代地广人稀的程度。还有一点,中国自秦代开始就有连续且详实的官方人口统计(也说明对人口问题的重视),但古代社会管理能力有限,存在大量漏统、瞒报情况,战乱和社会动荡更会造成人口统计缺失,我们只能做粗略比较分析。

一、从先秦时期至北宋(公元1100年之前),中国人口最多时也只相当于今天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

中华大地从有实证的商代起到宋代初期共2700年,历代王朝的实际控制地区、主要经济区域,首先是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再逐步向四方扩散至华北地区、西北关中地区、长江流域等,适宜居住的国土面积大约有200多万平方公里。

当代世界,加拿大国土面积990万平方公里,适宜居住的约有100多万,现人口约3800万;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70万平方公里,适宜居住的也有100多万,现人口约2600万。如果是200万平方公里,对应5000万至8000万人口。

而从先秦时期到北宋的2700年里,中国人口峰值始终未超过8000万,仅相当于当代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

1、战国至秦统一六国,有专家估计人口约3200万。这在当时世界已是非常庞大了,代表了中华大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水平。经历秦末战乱至汉代初期,人口下降到约1500万。

2、西汉,先是“文景之治”休养生息,虽经汉匈战争的人口消耗和波动,到西汉末期人口恢复到约6000万。经历王莽至东汉初期,人口下降到约2100万(可能存在漏统)。

3、东汉,人口又恢复到约5700万。此时进入中国历史气候大周期的一个漫长寒冷期,再叠加汉末战乱、瘟疫,直至晋代时人口下降到约1600万(可能存在漏统)。

4、南Bei朝,人口再度恢复增长,从南Bei朝初期约2500万(包括nan朝和Bei朝),到隋统一中国、隋炀帝时期,人口恢复到约4600万。

5、唐代,生产力有较大提升、叠加长达百年的社会稳定时期,人口恢复到约5300万(有说法已达8000万)。经历安史之乱、唐末战乱,人口下降到约1700万(可能存在漏统)。

6、北宋,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后,人口恢复到约4700万(有说法也已达8000万)。经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人口又有所下降。

还有一点,自汉末魏晋南Bei朝开始,因北方战乱严重,人口不断南迁、经济重心逐步南移,长江流域得到更大开发,到南Bei朝时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以南经济区。因此,唐代、宋代人口峰值虽有较大提升,但整体看仍是地广人稀的局面。

二、从南宋至清代末期(公元1900年之前),中国人口增长大致相当于美国近100年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

南宋虽偏居南方,但北方辽、金、夏也应算中华民族的一员;到元、明、清统一帝国,王朝实际控制地区、主要经济区域较之前有很大拓展,清代的边疆地区更是得到较大开发,此时适宜居住的国土面积约400多万平方公里、较之前已翻倍。

当代世界,美国国土面积约940万平方公里,其中适宜居住、已开发的面积大致是400多万平方公里(实际适宜居住的面积更多),现人口约3.4亿,突破1亿是在1915年(19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有波动)、1968年超2亿、2007年超3亿。

因此说南宋至清代中国人口虽有了大幅度增加、人口规模跨越1亿到4亿的台阶,但也仅仅相当于美国近100年来的人口增长、人口密度情况。

1、南宋和金,此时长江流域、长江以南区域得到进一步开发,北方金朝人口也有所恢复,南宋加金朝人口合计至少9000万(有说法仅南宋已达1亿),且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

2、元代,统一中华大区域后,人口恢复到约7000万。经历元末战乱,明初人口下降到约4000万(可能存在漏统),特别是北方地区人口损失较大、仅有约1000万了。

3、明代,初期永乐时期,人口就已恢复到约7000万,再到明代后期肯定已超过1亿。经历明末战乱、瘟疫至清初,人口下降到约5000万(可能存在漏统)。

4、清代,从初期至“康雍乾盛世”、再到道光时期近200年,人口规模跨越1亿到4亿的台阶。经历太平天国、土客械斗等战乱人口有至少20%下降,但在1900年代再次恢复。

南宋至清代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大致原因:一是疆土面积扩大、耕种土地增加,南宋是长江以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清代是边境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二是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改进,包括水利建设、农具改进、畜力使用等等;三是农作物品种的丰富,宋代引入占城稻优良品种,明清时期则有来自南美的番薯(山芋)、玉米、马铃薯(土豆)等作物引入并推广种植。

三、清代人口“暴增”后,人口红利及负面影响带给我们的启示。

尽管清代人口已增长到4亿,但对帝国13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来说仍是地广人稀的局面,至多相当于当代美国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当代的欧洲和日本(大约相当于50%吧)。

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足够的情况下,清代人口暴增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来说,众多的人口为深化生产分工提供了劳动力保障,清代官员们也鼓励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专业化生产,从而有效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同时,人口众多也扩大了消费、反过来再促进生产分工,于是同人口增长形成良性循环。最终结果是帝国的国内社会产出、国际贸易都大幅度增长,成为占世界经济三分之一比重的“庞大经济体”。

清代人口负面问题也很典型,虽表面经济繁荣,但毕竟仍是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大生产,清代还坚守闭关锁国政策,于是粮食和资源危机不可避免、被西方人称为“饥饿的盛世”!暴增的人口造成人地矛盾、结构性粮食短缺非常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导致民间械斗不断。如南方地区的“土客械斗”蔓延多省,仅1854年的广东土客械斗就造成上百万人伤亡、有大量人口流亡海外。

我们分析清代人口问题会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当时4亿人即便再翻一番到8亿人,如果能达到1900年代美国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现代化程度,就一定不是包袱,而是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反之,因为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落后,巨大的人口规模成为包袱、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值得我们多领域综合研究。

最后要说,推动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素质的提升,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增长,是我们人类面临的最重要任务!

公众号:苗青滨海新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