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 > 古代射柳过端午

古代射柳过端午

在清朝中叶之前,我国北方流行射柳过端午的节俗。

辽、金、元代的射柳具有寓军训于娱乐的特点。端午那天,举行拜天礼仪后,骑手们在马球场上插好两排柳枝,竞技者按照尊卑顺序,各以手帕标明其所插的柳枝,在柳枝距地数寸处,削去青皮露出白木。开始,一人骑马为前导,后面骑马的射手用平头铁镞(箭头扁平,如倒置等腰三角形,前端的刃线略呈弧形,用这种横刃铁箭头最易射断圆柱形柳枝)射击。

柳枝被射断后,能骑马捡拾起柳枝的为第一等;射断后不能捡拾起柳枝的为第二等;射中青处而断柳,或虽射中白木处未断柳,或根本未射中柳枝者为失败者。射击之时,旁边有人擂鼓助威,以造成紧张气氛,增强实战感。射击前,射手们要把帽子和礼服上交给裁判,赛后饮酒时,失败者被罚酒后,裁判归还其帽子、礼服。

明朝继承了元朝端午射柳的节俗,但具有娱乐色彩浓而竞技色彩淡的特点。明人把鸽子贮藏在葫芦内,悬挂在柳树上,站立的射手们弯弓射击,箭中几百步远的葫芦,鸽子即飞出,以鸽子飞起的高低为标准,而非以射技的优劣论输赢,这与辽、金、元时期以柳条上削出的白木为目标,以射断和驰马捡拾起柳枝与否决胜负相比,在难度上要小得多。

在都射中葫芦的情况下,谁胜谁负,取决于鸽子,而非射手们的射技和骑术,这无疑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射柳的娱乐色彩大大浓于竞技色彩。装在葫芦中的鸽子系有鸽铃,当鸽子飞起时,场上空中顿时响起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鸽铃声,若连连射中,则“叮铃铃”的铃声不绝于耳,情趣颇浓。

据说,此节俗来源于草原民族的萨满教信仰,秋高马肥之时,匈奴、鲜卑人流行“蹛林”祭祀,即聚集于草原,骑马绕插于中间的柳枝跑三圈,骑手会朝柳枝射击。

辽代契丹人遇天旱,会举行祈雨的“瑟瑟之仪”,即祭先帝后,皇帝、贵族们依次射柳一次,不中者罚酒。翌日,种柳于东南方,巫师们用美酒、黍稗祭献柳树,对其进行祷告。皇帝、皇后祭祀东方后,皇子王孙开始射柳。参加此仪式的贵族们会得到赏赐。

金国女真人占领黄河流域后,吸纳了汉人在端午节祈福禳灾的习俗,逐渐把射柳活动和端午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为何选择柳树而不选择其他树呢?这和游牧民族的柳树崇拜有关。信仰萨满教的游牧民族崇拜柳树,认为生命力顽强、依水而居的它,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水是生命之源,柳树是水的标志,找到了柳树就意味着找到了水。日久天长,射柳就成为其表达愉悦心情的方式了。

明人虽然继承发展了元朝的射柳习俗,但生活在南方农耕文明区的汉人重文轻武,对骑马射箭不怎么感兴趣,射柳活动的军训色彩渐淡,娱乐色彩渐浓,过多娱乐化的结果,势必离其竞技初衷越来越远,于是,射柳活动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满人建立的以骑射立国的清朝,射柳日益走向式微这一趋势也未得到扭转。清中叶之后,它与其他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一样,逐渐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