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
裁缝在七十二行当中,与木匠、石匠、铁匠等相比,要算比较轻巧的手艺。从收入方面也不亚于其他的手艺,俗有这种说法:“一阉猪,二打铁,三做裁缝,四捉鳖”,由此可见,做裁缝是一种非常体面的艺道。
过去做裁缝没有缝纫机,全靠手工缝纫,因此,裁缝出门做衣,靠着一软一硬两把尺子,一大一小两把剪子,一台烧炭的熨斗,一个针线袋,袋子里装着针头线脑和画线用的土红线包。做出来的裤子都是没有口袋,没有裤耳的“便腰裤”,褂子是清一色的满襟褂。款式极其简单,易缝。一个裁缝一天下来能缝制十多件衣服。衣料也都是白老布和青黑色的什布。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可以托人到县供销社买到缝纫机,乡下的裁缝也开始使用缝纫机做衣服。那时,乡下还没有人开裁缝铺,裁缝都是上门做衣。记忆中,有一位姓王的裁缝师傅,三十岁左右,初中毕业,高高的个子,白白净净的脸,看上去像一位文弱书生。他是村里最早学会使用缝纫机的裁缝,他会做西装、中山装、青年装、裙子之类的新潮服装。王师傅为人性情温和,技术又好,上门为人做衣,工钱很低,一天一块二毛钱的工钱,手下长期带一到两个徒弟,本村和邻村的人家都愿意找他上门做衣。
裁缝,裁是关键,缝在其次,衣不差寸,木不差分。量身要准确,量时要根据各人的体型,哪些部位要放开点,哪些部位要收缩点,都得心中有数,还要考虑布料、质地的缩水性等才能裁剪。若不小心,做错了,不但拿不到工钱,还得赔东家的布料。裁缝师傅凭的都是眼和手上功夫,单、夹、棉、纱都会缝制,锁边、镶嵌、接缝、盘扣襻都属于裁缝的基本功。尤其是盘扣襻是老裁缝的绝活。
学做裁缝像学做其他的手艺一样,要三年才能出师。
每天,师傅带着徒弟上门为人做衣,大清早,徒弟就得扛着缝纫机出门,师傅拎着个小袋走在后面,到了东家,徒弟放下肩上的缝纫机,茶都想不到喝一口,就和东家一起卸下一块门板,开始搭铺板,然后就擦拭缝纫机,在转轮底下做底板线,做好这些才能吃早饭,吃饭的时候,要看师傅的眼色,桌子上的好菜,要等师傅吃了,徒弟才能伸筷子。而且不能多吃,像鱼肉之类的好菜,最多吃两三块。
傍晚,收工以后,徒弟又得抗着缝纫机回到师傅家。平时有空,还得帮师母做家务活。徒弟要从最基本的缝扣眼,订扣子学起,到了第三年头上,师傅才把量身、裁剪之类的技术交给徒弟,等徒弟能够独立地缝制从棉袄到短裤,从夏装到冬装以后才能出师。出师的时候,师傅送一台缝纫机给徒弟,算做三年学徒的工钱。
那时候,经济困难,物质匮乏,一般人家,一两年才能请得起裁缝上门做一两天的衣服。大多人要到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因此,小孩盼过年,过年不但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城里乡下都有裁缝铺和服装店。只要有钱,哪里都能买到随身穿的衣服,人们再也不需请裁缝师傅上门做衣了。许多青年男女都跑到外面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服装厂做服装去了。
如今,上门做衣的裁缝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过去的裁缝铺,现在变成了服装加工厂,人们要添置衣服只需到商场里就可以买到你所想要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