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 > 从古书中可以得到什么?

从古书中可以得到什么?

3种古书类型

说到古文阅读,大家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文字的疏通。从我的角度看,主要包含2个层面:

❶虚字的理解,句法的把握。虚字,就是本身没有实际意思,但有结构性的意义。比如大家熟悉的“之乎者也”都是虚字。所以我把它们跟句法(或者说古文的语法)放在一起看待。

这部分相对来说知识规模较小,虚字就那么些,用法前辈们都总结过;句法也就那么些,前辈们也都总结过。通常孩子们在初中就会接触到这些古文知识,多读一些文章,然后系统梳理一下就可以。

❷实字的理解。实字,也就是有实际意思的字。这部分其实是比较难的,因为很多字我们现在可能已经不用了,或者意思已经改变了。尤其是年代比较早的古书,这方面差异会更大一些。

而像《论语》这样的书,内容是碎片化的,有些词句没有上下文,要判断具体是什么意思,难度更高。历代研究者用了很多方法(比如与其他古书中的类似用法对照,等等),但仍然存在一些分歧。

我们现在来阅读,如果只读原文,肯定困难重重。对普通读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靠谱的注释本。

至于分歧部分,我的建议是,不仅要看研究者们如何解释,更要看他们为什么这样解释,证据和逻辑是什么。这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或丰富理解的层次。

不过字词句的理解还只是基础,古文书籍跟现代文书籍,除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在其他方面并无差别——这就是我重点要谈的:古文书籍也分类型,也需要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我以3本书为例,谈3个类型,当然类型不只有这些,我们只是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看看。

❶首先以《论语》为例,我们可以把它归于“表达观点”类书籍。这类书籍在诸子百家时代就有很多,后世也依然数量较大。阅读时比较重要的除了厘清观点,还需要厘清讨论的角度、层次和逻辑。

比如,虽然《论语》是碎片化的,但在阅读思辨课上我说了,把同一个主题下的相关内容汇总起来,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这个主题都拓展过哪些思考角度,谈到了哪些层面,具体观点是什么。

弄清这些问题,就能大体上把握住孔子(至少在《论语》记载范围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然后大家可能就会发现,孔子在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候,角度、层次都很丰富(类似于当下所谓的多元思维),逻辑也是很清楚的(没错,我谈的就是逻辑,看看大家跟着我的课能不能感受到)。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看看孔子和他的学生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使用过哪些方法。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分析课题(未来我再具体展开谈谈吧),事实上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也很丰富,值得我们去借鉴。

❷其次以《茶经》为例,这一本非虚构、知识类书籍。我在阅读课上也说到了,《茶经》并不是“关于茶的经典”,而是“茶的经略”也就是茶的安排,书中所讨论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事务:

茶树的种植、茶的产区与等地划分;茶叶的采摘、茶饼的制作、茶饼的品鉴;茶汤的烹煮与饮用、工具与器皿的选择……每个部分都给出了具体而细致的步骤指引、要点说明。

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 + 使用操作指南。如果以现代文写成,就是典型的非虚构类文本。——可能跟大家想象中的《茶经》有点儿不一样?但大家不要认为这是孤例,事实上这样的古书也是很多的。

最近我看了萧山湘湖的历史资料,其中说到作为水利工程,湘湖的兴废探讨与实践,大量内容都是水利工程与经济(耕作及其他)、社会(利益分配)方面的考量。我们读历史有时候容易忽略这些,更多关注的是有冲突的、戏剧化的故事,但其实实务才是现实的大部分。

所以读一读《茶经》这样的古书,是个很好的阅读类型的扩展。让我们认识到古书的多样性,意识到在古人的生活、思考包括写作当中,实务其实占据着极大的比重。也增进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力。

这类书籍的阅读重点是事实与逻辑。另外我要提醒的是,要把书放到它的时代中去理解——比如《茶经》所述的制茶、饮茶方式是中唐时期的,此前、或者此后都并非如此。我们在梳理这部分事实的时候就要加限定“中唐时期陆羽所推崇的方式是……”这样比较准确。

而对于陆羽提出的观点(比如茶盏选越州青瓷,而非邢州白瓷)则要辨析这背后的理由,也就是他为什么会这样说——直接否定某个观点(除非是彻底错误的)并没有太大意义,弄清背后的逻辑更为重要。

这些方法,大家在阅读其他非虚构类书籍(不仅限于古书)时,也都可以、并且需要用到。——所以我前面就说到,除了所使用的语言工具的差别,其实各类书籍(古今中外)在类型与读法上都可想相通。

❸再次以《史记》为例,你可以把它看成史书,也可以把它看成叙事类作品(事实上在某些分类方式中,历史书被放在至少是“半虚构”范畴内,因为史料只是一部分,缝隙需要靠推理来弥合。)

当然,《史记》的体例极为丰富,但就传记部分而言,我们能看到单个人物传记(如我课上分析过的项羽、刘邦);

能看到一些特定群体的传记(如我课上分析过的刺客、游侠、商人)——后者不仅谈单个人物的重要经历(有一部分并非完整生平),更是要梳理这个群体的发展历程;

能看到一个家族的传记(如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一个王朝的传记(如夏本纪、殷本纪……)

此外还有表(世表约等于家谱;年表/月表不仅包含时间维度,还包括空间维度,是个非常综合性的内容)、书(对礼仪、政策演变的梳理,如礼乐、历法、水利、经济……)等其他类型的内容。

独传和合传,我们课程都有所涉及;后面这些还没有讲到,未来看是否有机会。大家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并不能因为它们都被汇集在一部书,就认为都是同一类型的内容,而采取同样的阅读方式。

当然,在所有这些类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跟史书有关的共同特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写法,结构、逻辑、侧重等等。注意文本类型的区分,对阅读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这样分析下来,大家是不是也意识到了:阅读古书,疏通文字只是语言层面的功课;而从内容层面来说,该怎么读还得怎么读。我们在现代文阅读中所划分的类型、所采用的方法,都仍然是要用的。

当然除了我举例的这3种,其他还有很多类型,比如散文——这部分为我们未来专门讲吧,可以选一些有意思的古代散文来读,大家会发现,古代的散文家也都是很厉害,写作内容、技法很丰富的。

并且,其中也有许多我们如今仍然值得借鉴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