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记缘(八) 一本书传下的治学精神
这是同治十年(1871)印行的木版线装大字《周易》。
本文看重的倒不是这本书,而是书主的行为附着在这书上的伟大精神,这到后文再谈。
这书现在落到了我的手里。它最不平凡的时日是在韩城度过的。韩城过去是一个有文化的县,读书人多,出了状元王杰等名人,司马迁就不用说了。这部《周易》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韩城流到西安来的。与郃阳王友松先生藏书的遭遇大体一样,只是韩城流到了西安的旧书不是零星的而是成批的。
我在收藏界有不少朋友,其中也有玩旧书的。在这方面他们比我消息灵通。有一天,王恩志先生告诉我,韩城来了一批旧书,好书不少。有的藏家多年搞不到的某某县志,这次都搞到了。有一部清代的《周易》,大家商量给我留着,让我去看。他还告诉我,韩城这家的书多年来一直保存得很好,书是放在五个放粮食的水泥柜里,既不会遭老鼠咬,也不容易被人发现,所以连文革这一坎都闯过来了。现在藏书的老人不在了,年轻人就拿出来卖钱。
我跑去一看,就说:“要!要!要!”
据有人统计,《周易》白文不过两万多字;而此木版书字甚大,全函竟达四百四十个页面,而此440个页面,都用极小的小楷工工整整地写满了批注和过录的资料,不但书眉和书边,就连行与行之间也没有空着;这都不说,全书又从头至尾贴满了批注的纸条。这样,每页附抄的字至少可达3000,全部抄上去的字保守估计可在一百三十万以上。不是部分页面而是从头至尾全书每页都这样处理,这让我吃惊,感觉像神话一样!
本文最后再次强调,在这本书诞生以来的一百五十年时光中,它被收藏、阅读、翻检、摩挲、流转,它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是十分令人感动的。特别是它的原初主人为了穷究它的奥 义,广泛搜寻记录资料,用功之勤、之苦、之细、之专、之静,实在少见,这种孜孜仡仡的求索精神,谁看了都会服膺和动容的。
奋发不是喊口号,真正的奋发是踏实细心的实干。